导航菜单
首页 >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 自然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自然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冷莹

【摘   要】实施美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必要手段。大自然是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由此引申出自然美育的概念,即“建立在自然美学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而实施的美育”。自然美育能够为学生带来身心的慰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实施自然美育时,要“确立适合学校场域的实践基础;明确自然美育的核心内容;探索凸显自然美育特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自然美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五育并举

美育,即审美教育,包括欣赏美与创造美。实施美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必要手段。大自然是开展美育的重要场所,由此引申出自然美育的概念,即“建立在自然美学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而实施的美育”[1]。无论是中国古人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西方哲学中“对自然生命的观察”,自然一直都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元素,自然美育则是促进个体完善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正逐渐变为开发与被开发的关系,自然的审美价值不断被弱化。对于学生来说,本该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光,正被繁重的学业和各类电子产品占据。“自然缺失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将自然美育融入学校教育,重建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思考。

一、自然美育的价值意蕴

当代教育家叶澜指出,当代国人与教育,已经离开或忘记自然太久了。[2]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学校往往重视艺术美,忽视自然美。事实上,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重要的价值,且需要后天的学习。开展自然美育,有助于个体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形成核心素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自然美育能够为学生带来身心的慰藉

美的欣赏是人与周围世界的第一个自由的关系,人们通过美获得自由。[3]接触自然有助于缓解身心压力。落日余晖、清风明月、白云树影……人们在自然中会产生无法言说的愉悦,感到身心舒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人的天性在开阔的、美的自然中得到了释放,心灵重获了自由,在肯定自然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肯定。[4]如今,学生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身心健康问题频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美育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在接受自然美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人与自然间非功利性的审美关系,获得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疗愈。

(二)自然美育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自然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核心素养。首先是感受力,接受自然美育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真实、立体、丰富的世界。包罗万象的自然元素能够让学生获得多种感官体验。一般来说,感官体验越丰富,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越能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然的包容性极强,能够让学生在感到愉悦的同时获得身心的自由感,而这种自由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宝贵土壤。环境中可变因素的数量和种类越多,就越有探索发现的可能,同时发明创造的程度也就越高[5]。在自在放松的状态下,学生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三)自然美育能够建立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当前,人们不得不直面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空气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病毒传播等都驱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类,重新平衡我们与地球这颗生命星球之间的关系”[6]。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自然美育。在让儿童拯救自然之前,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机会与自然建立联系,学习热爱自然。[7] 从美育出发,建立学生与自然之间的纽带,能够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让学生在自然中获得愉悦、舒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渐形成珍爱自然的意识。

二、自然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在学校开展自然美育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学校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的匮乏、传统教学的要求、安全方面的压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从乡村学校入手,发挥乡村学校“自然资源丰富,办学规模小,改革空间大”等优势,开启学校自然美育的行动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条适合乡村学校的自然美育实践路径。具体如图1所示。

(一)确立适合学校场域的实践基础

1. 明确自然美育课程的定位

自然美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哲学、美学与教育等要素。仅教育领域,就包含美术、科学、语文、音乐等多个学科。实施过程中,研究组将自然美育与学校美术学科融合。这是因为美术学科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美的教学内容,且与其他学科有较强的融合性,便于开展跨学科学习。基于这样的定位,研究组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有效关联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然美育中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发挥自然美育的综合价值。

2. 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摒弃“自然在远方”的观念,将视线聚焦在此时、此地。花坛里的花朵、窗外的大树、操场边的野草、天上的云……都是自然美育的内容要素。其次要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优化的方式包括增加校园植被、改造校园空间、建设生态区域等。经过优化,校园变得郁郁葱葱,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变得更近。最后是引入校外资源。很多乡村学校的门外便是美丽的田野、苍翠的山林。研究组积极争取政府与社会机构的支持,把校外资源建设成学校的自然美育基地,指导学校“用小的改变带来大的改观”。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坑沿小学为例,该校将教室里原有的塑钢窗户改装成落地玻璃窗。这样,窗户就成了自然取景框。学生在教室里就能看到乡村田野的四季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二)明确自然美育的核心内容

1.对自然之美的感知

顺应儿童的天性,引领他们用多种感官感受自然是自然美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眼、耳、口、鼻等感官出发,发现蕴藏在形态、色彩、纹理、声音、味道中的自然美。当然,除了引领学生欣赏美之外,还要带领学生更新旧的审美习惯,拓宽学生的审美边界,让学生乐于接纳更加丰富、多元的自然。

2.对自然之美的理解

不同自然物的形态、色彩、习性等独具特色。自然美育需要引入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探寻隐藏在自然物外在美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深刻理解“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包含着内在的原理与生命的智慧”[8]。教师要打破学生的认知局限,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自然。

3.对自然之美的创造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自然界自在而不自觉,所以见不出观念性的统一,自然对自己毫无概念。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小溪蜿蜒,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9]这种心情就是人对自然的创造。一方面,人对自然之美的创造表现为以自然为对象的创造,即用艺术作品表现自然之美。比如,西方艺术中长期占据主流的自然描摹,东方艺术中“寄情山水,俯仰人生”的喟叹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物的再创造。比如中国古人运用叠山理水的理念营造的人居环境等。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组设计了课程内容,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

(三) 探索凸显自然美育特质的教学方法

1. 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教学

自然美育的首要特质就是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自然,尽量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教学。大自然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其独有的开放性推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围坐在校园里的大树下,欣赏彼此的作品;师生一起哼唱赞美自然的歌曲;等等。当然,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教学必然带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面对丰富的自然素材、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不可预见的课堂状况,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建立保障制度、选择合适的活动地点、设计合理的活动任务、明确注意事项等。同时,教师还要排查安全问题,制订包含安全预案在内的教学计划,并提前熟悉户外场地。课程实施初期,可以请其他教师或家长参与,协同开展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2.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实施自然美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有梯度地推进教学。因此,设计驱动性的学习任务支架十分重要。有趣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专注学习过程。大自然中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容易手足无措。明确的学习任务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学习任务支架包括观察的方法、记录与整理的方法、思考交流的方法、创造与表现的方法等。如在《个性石头》一课中,教师将科学与美术学科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记录、整理。学生借助“寻石任务单”,完成探索石头的任务。“寻石任务单”具体如下。

寻石任务单

一、观察。说说你寻到的石头有什么特征,在括号里打√。

[软硬      软(    )

硬(    )    质感       光滑(    )

粗糙(    )       纹理       有层次(    )

有小孔(    )

有斑点(    )

有条纹(    )    光泽       有(    )

无(    )    颜色              其他

发现              ]

二、对比。看看你找到的是哪种岩石。

[石头特点(手绘)      推测岩石种类       理由       验证的方法                                ]

3. 鼓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室内的教学相对比较严谨、拘束,但是在户外的自然美育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即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实施教学。这样的教学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在自然环境中,师生平等交流,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状态放松。师生共同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结,进一步了解与热爱自然。比如,教师借鉴自然科学的分类、比较、调查、推测、验证等方法,带领学生围绕校园里的植物开展观察与记录活动,要求学生把学习、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用具象的形式表达自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走进自然,还能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与自然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爱上自然,生发保护自然的意愿。

参考文献:

[1]顾建华,张占国.美学与美育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叶澜.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上篇·其一)[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2):1-13.

[3]咏枫.论自然美育的三大功能境界[J].枣庄学院学报,2005(3):5-12.

[4]席勒.审美美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27-28.

[5]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M].美同,海狸,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79-8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8-12.

[7]塞利.儿童自然体验活动指南[M].肖凤秋,尚涵予,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6.

[8]薛富兴.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自然美育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85-95,169.

[9]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9-84.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猜你喜欢价值意蕴五育并举实践路径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中小学管理(2018年10期)2018-11-21“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中小学管理(2018年10期)2018-11-21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中小学管理(2018年10期)2018-11-2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1期)2017-03-15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蔡元培五育并举对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启发科教导刊(2015年32期)2015-12-10读懂名师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5年9期)2015-10-20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24年6期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的其它文章指向主题意义升华的宇宙探索主题教学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应用实验微改进,催生高成效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实践在行走学习中落实小学课程思政在地化实施指向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相关推荐: